w66国际·利来(中国)最给力的老牌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到访正大天晴 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5-15

5月14日至15日,香港中文大学协理副校长陈君赐教授率团到访w66国际·利来生物制药(1177.HK)核心成员企业正大天晴,并参加正大天晴主办的“医药前沿与创新药物发展研讨会暨2025研发创新论坛”。双方聚焦药物研发、临床试验创新以及产业链深化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寻找医药创新合作机会,以期发挥校企联合在新药开发、临床试验及疾病治疗策略中的关键作用,助力推动内地、香港生物医药产业更高水平发展。

 

 

正大天晴资深副总裁张喜全向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表示欢迎。他表示,全球医药产业正迎来新的浪潮,内地和香港共建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将进一步推动内地、香港医药协同高速发展,为两地医药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大天晴和香港中文大学一直保持紧密沟通,通过深入合作,将共同推动前沿科研成果的产业价值实现,力争研发更多创新药惠及更多患者。

 

 

香港中文大学协理副校长陈君赐教授表示,正大天晴与香港中文大学在生物医药领域具备显著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建议对于已具备明确转化潜力的靶点研究,建立校企联合攻关机制,加速推进转化医学研究与商业化应用开发;针对尚处基础研究阶段的前沿课题,构建前瞻性研究基金,通过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创新合作模式培育未来增长点;期待双方通过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在生物医药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全球领跑。

 

 

正大天晴研究院副总监高振月介绍了正大天晴企业情况及创新药研发进展,分享了正大天晴在肿瘤、呼吸和肝病领域的管线布局和进展,重点展示了安罗替尼(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贝莫苏拜单抗(PD-L1抑制剂)、TQB3616(CDK2/4/6抑制剂)、TQB2102(HER2 ADC)、TQC3721(PDE3/4抑制剂)等重磅药物的研发概况。

 

 

北京泰德研发中心总监王红军分享了“抗纤维化新药发现的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策略”,指出当前抗纤维化新药研发面临靶点特异性不足、临床前模型预测性差及疾病异质性认知有限三大瓶颈。北京泰德自主研发的靶向ROCK2激酶的高选择性抑制剂TDI01已获POC验证,开发进展顺利推进。

 

 

香港中文大学高浩医生以《抗(脑)衰老药理策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为题,探讨了衰老对大脑及全身的影响机制,提出通过靶向GLP-1信号通路对抗脑衰老的创新策略。其团队开发的新型脑靶向GLP-1受体激动剂,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香港中文大学吴潍龙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开发的化学诱导邻近技术(OGTAC),该技术为癌症治疗中蛋白质功能的动态调控提供了全新工具。此外,团队利用银杏内酯(Bilobalide)为母体开发新型衍生物BB17,并尝试应用于多种疾病治疗。他表示,天然产物改造在创新药物设计中颇具潜力,能够为神经保护药物开发提供新途径和化合物基础。

 

 

香港中文大学郑诗乐教授分享了团队在肝细胞癌(HCC)精准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他表示,团队发现HDAC8是新的表观遗传免疫治疗靶点,可基于此开发更有效的HDAC8抑制剂,用于肝癌治疗;TGFBRI抑制剂(Vactosertib)可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检查点疗法的治疗响应,为肝癌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潜在药物。

 

 

香港中文大学吕爱兰教授聚焦心血管疾病的RNA疗法,涵盖mRNA疫苗开发、siRNA疗法、m6A RNA修饰以及主动脉瘤的遗传模型构建,通过探索w66国际·利来人群特异性胸主动脉瘤突变基因,拟建立小鼠模型以探索机制,为精准医疗提供新依据。

 

 

香港中文大学黄子隽教授分享了《靶向结直肠癌的代谢重编程》,深入解析线粒体转运蛋白SLC25A22与肿瘤进展的关系,他发现靶向抑制SLC25A22可显著提高抗PD-1免疫治疗响应。他提出,“代谢靶点干预+免疫治疗”联合策略有望为KRAS突变型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方案。

 

 

互动环节,正大天晴研究院、北京泰德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围绕实验药物筛选、临床试验设计等方面,同专家团队展开深入交流。

 

 

 

正大天晴副总裁赵伟、杨玲、耿文军,研发、营销、知产、BD等相关团队参与本次研讨会。专家团队还参观了正大天晴数智未来体验中心、研究院和生物制品车间。未来,双方将通过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交流合作,深化理论创新与成果转化双向赋能,推进产学研全链条协作,推动疾病机制探索和创新药的早研发现,以健康科技,温暖更多生命。

 

声明:

1.新闻稿旨在促进医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阅,非广告用途。

2.本公司不对任何药品和/或适应症作推荐。

3.本新闻稿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若您想了解具体疾病诊疗信息,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分享: